機動戰士Mobile Suit是一種活動及戰鬥範圍非常狹窄的兵器,難以像戰機和坦克般作出距離的飛行或行駛,往往要依靠母艦或其他運載工具運送到作戰現場。雖然有推進器的幫助,在大氣圈內有重力環境底下亦只能作有限度的「跳躍」上升,不能單獨飛行。就算在宇宙的無重力環境底下,MS持續航行能力及速度亦及不上太空艇、穿梭機及戰艦。
當可變形MS未出現之前,曾經出現過好些解決方案:最經典及為人熟識的便是高達所搭配的G戰機 (G Armor)與及老虎所用的當達Y.S.飛行板,亦即後來MS用飛行板的雛型。以上方案均透過在MS自體外另加部件來完成,無論設計、製造、保養及維修成本均比結構複雜的可變形MS低得多,所以就算到可變形MS出現之後,仍然繼續廣泛地使用,例如高達MK-II的G-Defenser、靈格斯爾(Re-GZ)的Back Weapon System與及各種飛行板的發展型號。外加部件的另一好處是可以裝上馬力及體積較大的推進引擎,額外攜帶燃料以作長途航行之用,而且能在MS作戰時與機體脫離,減輕MS本體的負擔。缺點是缺乏靈活性,不能像可變形MS般可以隨時瞬間在不同形態之間變換以適應不同需要,在作戰過程中亦容易被破壞。如要在艦外組裝或結合,對機師本身的技術要求非常之高。
可變形MS的可變形系統令它們集各種兵器的長處於一身,既不失MS的活靈和汎用性,又能夠擴大其作戰範圍,補其續航能力和速度的不足,而且能在瞬間切換以適應不同作戰情況和環境,但複雜的機體構造令設計、製造、維修和保養成本非常高昂。有些可變形MS的結構比較單薄,這大大影響了機體的堅固和穩定程度,有些機體甚至因為要遷就複雜的變形系統而犧性了其運動性能和可靠性。
當MS有須要進行宇宙空降地球的任務時,往往要在機體上裝上隔熱罩或隔熱傘,在進入大氣層期間,MS的活動能力受到極大的限制。飛行裝甲 (Flying Armor)的出現令問題得以解決。Z高達除了引入變形系統外,更把飛行裝甲的技術融入到其飛行形態 (Wave Rider) 之中,令它能夠在不須額外組裝任何部件的情況下能夠獨立地進入地球大氣層!
Z高達可算是Anaheim Electronics集高達MK-II、力奇戴亞斯、百式等先進MS技術於一身,再加入變形系統和獨立進入大氣層能力的得意傑作。
如果說初代機動戰士是第一世代MS,裝上全天周360°駕駛倉及活動骨架的機動戰士是第二世代MS,那麼可變形的機動戰士便是第三世代MS,擁有複雜的合體變形系統的機動戰士便是第四世代MS。
[
本帖最後由 AmuroLee 於 23-7-2007 01:30 編輯 ]